查看原文
其他

双十一倒计时,祈祷这部纪录片能帮你理性一次

鲜于 Figure 2022-06-25
年年双十一,今又双十一,算数答题分外香。

签到组队抢红包,直播比价凑满减,双十一来到第十一年,继续选择提前一个月就燃起战火,狂欢依旧,套路不减。

社交媒体被满屏「双十一攻略」「必买清单」攻占的同时,也少不了过来人的铁口直断:今年双十一不会比去年划算一顿操作猛如虎,最终才省一块五



讽刺的是,即便平台的优惠、补贴,需要经过缜密的数学计算、耗时费心的煎熬,才能享受到,但依然有无数人剁手剁不停,包括我。

到底是什么控制了我们,让我们永无止境的「买买买」?

「所有无节制的‘买买买’行为,都是一场有计划、有预谋的商业操控。」

这是BBC的结论。

2014年BBC曾推出一部纪录片,调查记者杰克斯•佩雷蒂(Jacques Peretti)作为主持人,以问答采访的形式,揭示了「消费文化」背后的秘密。



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(TheMen Who Made Us Spend),全片一共三集,豆瓣评分8.7,但仅有4896人看过……



计划报废


「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节制消费的世界,但这并不是偶然出现。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,是人为设计的。」

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,购物动机有时是一种情绪的发泄,更多则是来自于实际需要,来自于物品的消耗、淘汰,无论如何,都是一种自主行为。

呵呵,乃义务(naive)。

当今消费主义的实质,是新产品被不断淘汰。

早在100年前,「聪明」的制造商们就提出一种理念,并将其发展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: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,通过人为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,促进消费,即「计划报废」。

「计划报废」最初被应用在一款最普通、日常的产品:电灯泡。

1924年,全球最大的几家公司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,史称福玻斯协议。协议文件第一条就是一项控制条款:普通照明灯泡的使用寿命应该得到控制,任何违约的公司都将受到惩罚。

福玻斯协议签署之前,灯泡的使用寿命是2500个小时,协议签署之后,使用寿命被缩短到了1000小时——寿命长的白炽灯泡光线会暗一些,于是,商家对外解释称,1000小时是兼顾耐用性和效率后的折中选择。

如此贴心,真是该送面锦旗呢!(手动发哥鼓掌)

二战之后,福玻斯联盟被解散,但「计划作废」理念在当今社会继续运作,并且不断更新、普及,变得越来越复杂,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从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,到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,再到内置倒数计数器的打印机墨盒……越来越多的产品在「合理的有效期」内报废。

「商品的使用寿命被故意缩短,并被我们接受。为什么?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。它不再是必要的行为,而是一种义务,消费的义务。」

片子里的这句话,仔细咂摸,有些冷。

消费,才是你的义务!



但仅靠在使用期限上动手脚,市场终有一天会饱和,无法满足商家快速增长的销售需求。

如何在拥有了吸尘器、冰箱等等之后,继续刺激你主动消费,甚至加快再购买的速度?

一个人给出的答案是: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。

他就是时任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,阿尔弗雷德·P·斯隆。

斯隆希望消费者每年都购买新汽车,就像买新衣服或者新鞋子一样。通用将这个持续更新的理论称作,有序制造不满情绪。

在这一理论指导下,通用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「新款」:颜色更酷了,尾翼更特别了等等。

颜色和尾翼而非引擎和可靠性,成了人们购买新车的主要理由。

斯隆重新定义了商品淘汰,让消费者们产生了自发的「淘汰」观念:「你的车在机械角度看还是新的,但你觉得新车更好,买新车才是明智之举。」

产品的「新旧」属性越来越重要,流行周期开始变短。从购买一件商品到它失去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的理由,不是因为它失去了效用——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——而是过时了,因为新产品已经面市了。

「现在人们只是翻动商品,在商品损坏之前,以非常快的速度不断购买和丢弃。那些曾经我们会用几十年的商品,开始被我们快速淘汰。」



与此同时,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,设计软件的开发让产品变得多样化,不管是日用品、衣服鞋子……新东西越来越多,潮流无时不刻都在运转中,而潮流的生命周期都是短暂的。



而将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」理念发挥到极致的,是史蒂夫·乔布斯。

智能手机,或者直接一点说,iPhone的核心魅力正是不断淘汰、不断升级和不断更新的理念,正是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」对我们控制力的直接体现。

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的开篇,就是主持人佩雷蒂去苹果专卖店门口去采访那些通宵排队的年轻人,问他们为什么对新一代iphone这么痴迷。一个小伙说:「我也不知道,可能是因为它推出了新的颜色。」

六年之后,iPhone 11系列的新配色,依旧是大型「真香」现场。

「现在的升级文化,毫无节制地购买最新、最快、最时尚的商品,这在本质上难道不是一次性消费文化吗?」佩雷蒂在片中尖锐地问道。

苹果技术分析师本尼迪克·埃文斯给出的答案是:「我想这恰恰是我们生活变好的证据。过去我们的消费水平非常低,生活节奏也慢得多,80%到90%的人都是农民,是消费让我们摆脱了农民的身份;人类寿命不再是只有25到30岁,消费的改变和进步,和人们生活的改变是分不开的。」

换句话说,至少在商家看来,今天,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节制消费的世界里,并不完全因为商家操纵,这也是消费者自己做出的选择。

我们的需求不是出于喜好,而是出于竞争。」二十多年前,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·鲍德里亚在《消费社会》写的这句话,对于今天来说仍然适用。

与其说我们有了选择的自由,不如说我们有了被强加选择的自由。



操纵恐惧


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制作团队为完成拍摄,去了很多国家,德国、美国、法国……也采访了诸多关键性人物,制造商、广告人、研究者等等,但唯独消费者的角色,在本片中是缺席的——除了作为消费现场的「背景板」。

或许是为了「保护」?毕竟全片看下来,消费者们只能用易操控、不理性甚至疯狂来形容……

为什么?

「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精明而节俭的消费者,对所有操纵我们情感、诱导我们消费的企图都充满警惕。」但人是有情绪的,而目前市面上众多产品畅销的原因,都来自于人类最致命的情绪——恐惧。
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孤独……这些我们产生恐惧的原因,成为商人们绕过我们的理性,将购买欲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最好机会。

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
营销顾问拉贝尔博士为汽车销售指明了一条最为精准的路线:「侧重于开发人类最原始的本能,生存。」

「如果一辆汽车,不能让人们克服这种恐惧,那么你就卖不出去,然后你就被市场淘汰。」

拉贝尔的理论,在9·11事件后被更加证明有效——21世纪初,SUV占据了美国汽车总销量的20%以上。

「汽车就是信息。我希望被别人从后视镜里看到它后觉得:哦,这辆车可真大,这辆车更强劲,让它过去吧。」

但连专家都无法预测到,第一批通过利用「恐惧」获得巨大成功的产品,是最不起眼的漱口水。

消除口气,是漱口水唯一的功用,却创造了营销的新模式——悄悄话式营销

营销者利用广告给大众成功制造了一种焦虑感:口臭会让你交不到朋友、甚至找不到对象。

几十年来,口香糖、牙膏等商品,仍在沿用这一桥段,屡试不爽。

「你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,讲述一些他们不了解的可怕的事,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。和所有好故事一样,其中都有一个不幸的少女,一个坏人和一个英雄。广告中不幸的少女就是消费者,坏人就是我们周围发生的可怕的事情,英雄就是能够帮助少女摆脱不幸、赶走恐惧和危险的人。」



同理,「知识付费」中最迷人的形象,不就是一个学识渊博、能帮你解决困扰的「英雄」?

当然,相比「医治」头脑,「拯救」肉体的故事,更便于商家讲给你听。

上世纪90年代末,有新闻称体内高胆固醇是造成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人们为了避免自己患病,大量购入了降低胆固醇的药物,高胆固醇也成为了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「唯一」病因。

人们不知道的是: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降低了界定高胆固醇的门槛。于是一夜之间,全美有胆固醇过高风险的人从1300万增至了3600万。

多年后媒体曝料称,降胆固醇药销量冠军「立普妥」的制造商辉瑞制药,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7名成员中的6名都有利益关系。

但又如何呢?高胆固醇已经成了世界性的「问题」。

「你不能忽视消费者的需求,人们想快速地缓解症状,所以不为人们提供药物都很难。」


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。

排斥那些会使我们生病的秽物的原始本能,养活了抗菌产业;

对健康身体的渴求,令我们不断更新着保健产品购物单;

整容、换血……害怕变老的我们开始做起「保养」,以缓解日渐变老的恐惧;

……

「操纵恐惧」,无论今天的消费者看起来多么精明,商家这种策略还是屡试不爽。他们所要做的,就是确保永远都有新的忧虑,以及提供消费者从来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解决办法。



冲动是魔鬼


但是从感到焦虑、产生恐惧到最终消费,在整个过程中,成年消费者的一个特质,商家仍需进一步解决。

「成年消费群体想的太多。他们会说,我觉得我真的不需要那个;我下礼拜再买鞋……营销人员最不想看到的,就是我们犹豫和谨慎的态度。」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政治与科学学院教授本杰明·巴伯受访时说,「他们更希望成年人像小孩子一样:Look,我想要,现在就要。



于是,信用卡诞生了

我们现在无需节俭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「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。你只需动动手指就买了东西。

研究人员的说法是:信用卡利用了我们认为未来会更好的倾向。很多人相信,到了还款日,我们就有了支付能力。

然而,你知道的,多数情况下,「今天剁手,明天吃土」才是现实,支付能力是什么?能吃吗?

我们冲动消费,还不仅仅是因为知道可以晚些付钱。对于大脑活动的研究发现,我们付现金时,会感到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。

因此,当使用现金支付时,你会对这笔消费三思而后行,但刷卡时,你可能产生更多消费。

行为经济学教授德拉赞·普雷勒称:当使用信用卡时,你的购物欲被莫名其妙地释放了,你会更容易接受高价。你暂时忘记了购买行为和付款之间的紧密联系;当使用现金付账时,你会看到那些钱不属于你了。

「尝试一星期用现金,看看感觉如何。或者用现金付房租,那也很痛苦,很痛苦。

但科技或者说互联网的发展,让现金的应用场景愈发减少。


互联网把百货商场带入了家庭,不间断的营业时间,使我们可以随意选购中意的商品。

「对我来说,购物就像来到了糖果屋,商场就像神奇的宫殿,充满了各种美轮美奂的东西,而我就像个孩子,总喜欢看到闪闪发光的东西,并想拿到手中并最终占有。

而支付购买的过程也在不断加速。

一键购物的诱惑力,是无法抗拒的。

「搜索、购买,第二天它就出现在你的家里,省去那些会让我们迟疑的中间环节,这是使当今消费主义变得‘完美’的最新尝试。

某宝、某东、某信,说的就是你们!

当然,归根结底,《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》只是一部精心构思的纪录片,为了证明其论点,推导过程也略显简单粗暴,最遗憾的莫过于视角的单一——其对于消费主义的控诉,很容易令受众变成对商业的本质失望,得出「万恶的资本主义」的结论。

但欲望才是人类进步向前的动力,我们真正讨厌的,是被精心发明出来的对自己有害的欲望。

「他们制造出的无法满足的欲望,无论我们拥有什么,市场上永远有更多、更好的选择。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。




撰稿鲜   于
编辑:许   静
校对:张   帅




详情请戳>> Figure两百期:我们把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故事讲了200次




- END -

© Copyright Figure Studio




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

请给我们留言,获取内容授权



 推荐阅读 



 豆瓣8.5,一部普法纪录片如何把观众笑断头 


 从上帝模式跌落,比尔·盖茨被特朗普搅黄了一场中国生意 


 这部纪录片示范了如何成为一名美国总统黑粉(上)



 \ 收看更多人物视频 / 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